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

时间:2021-10-14来源:江苏省中特基地点击:235

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为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创新发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926日联合在南京主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王晖,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曹劲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十余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以及江苏省“中特”中心基地负责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共同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前沿和热点,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会议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中特”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王岩主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与理论创新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再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表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要将这些历经百年形成的文化滋养用于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当中,让红色文化融入头脑、融入情感、融入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从百年奋斗主题、百年伟大成就和百年伟大经验三个层面追溯了中国共产党人自信的来源。她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百年奋斗主题,百年历程所形成的四个伟大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基,坚持“九个必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要。


江苏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成长春则从新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关系的角度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包含三个方面:根本靠高质量发展、关键靠统筹协调;重点在乡村振兴、难点在城乡均衡;潜力在可持续发展、亮点在高品质生活。


江苏省“中特”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主任周显信围绕深化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提出,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重要创新,在地方性上应当重视传承和凝练南京长江大桥精神,提出南京长江大桥精神主要包含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举国同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五个方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梅景辉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文化自觉和构建话语体系来提升文化话语权,分别汇报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文化自信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内涵,文化自信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当前文化话语权、主导权之间的关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伯军表示,语言质性差异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语言从本性上讲是实践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生存方式,语言中所蕴含的概念体系、逻辑框架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层次结构,语言中的思维惯性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模式,语言中蕴含的价值观构成国家意识形态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支撑。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在“两个结合”指导下,立足于时代前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李亚彬详细分析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的原因及其意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样式,毛泽东提出这一命题是由于中国革命幼年时期一直处于被动阶段,当时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不符合,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样式相区分,这一命题提出的理论意义在于这是我党理论自觉的开始,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行。


曹劲松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结合为主题,谈到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红色文化基因交织于文化共同体的生长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上义理相通、在实践目标上富福相连、在路径上共同相促、在动力上化修相济。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在于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法理依据。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绝不是单纯的拼合或混合,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结晶,是文化旧形态的鼎革和新形态的化身,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讲不好中国故事、听不到中国声音、体现不出中国特色。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俊奎从比较政治的视野举例说,俄罗斯民族具有二重性的民族性格,受制于“上帝之鞭”和沙皇改革的影响,带有浓厚的西方思想色彩,缺少原生的属于自己的文明和文化,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被苏联抛弃时就丧失了精神支柱,这就启示我们要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的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亓光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基础政治理论的研究亟待学理化,要在社会主义良善政治社会目标引导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主题、基本价值、基本原理做基础性探究、概念性分析和诠释性建构,深化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具有研究主题的根本性、研究层次的基础性、政治倾向的普遍性和研究方法的思辨性等基本特征。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研究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学理内涵。推进学理研究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务实之举。


江苏省“中特”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永贵认为,推动学理化研究需要处理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关系,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的有效贯通,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研究,理清学理、道理和哲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批判与建构、逻辑与历史、中国理论与世界视野等方法论的关系。


《南通大学学报》主编顾金春从期刊选稿的角度谈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主题,即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公正研究、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主张期刊与作者之间应当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和谐的学术共同体。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则基于对“学理”一词的诠释,认为学术是对规律的追寻和对未知的发现,由这两者所决定的具有服务功能和品质的学术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因而,证明与阐释不应当成为学术的主流,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学问。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理论体系等重要内容,主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依然是资本,既包括公有资本,也包括私有资本,理论基础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叙述逻辑依然要从价值的载体商品开始。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典顺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促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内涵的历史生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促就了人类文明新内涵的必然创新,在“四个全面”总体框架中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践创新方面的内容,人类文明在中国能够得以丰富和发展,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栗燕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人民权利的一种话语表达,人民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西方法治思想最核心的区别,其话语立足于问题导向,具有可及性、朴实性、系统性,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彰显的人民观是可触摸、有温度且可以落地执行的,能够破解西方法治中程序设计的工具主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10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