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新闻动态

光明日报:用学术讲好政治 担负起时代使命——“迎接党的二十大 用学术讲政治”专家座谈会综述

时间:2022-10-11来源:江苏省中特基地点击:268

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办的“迎接党的二十大 用学术讲政治”专家座谈会,近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市社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用学术讲政治,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运用学术的逻辑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达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理论,也是彻底的革命的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学术框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我们的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党的创新理论实现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具有科学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学术性;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政治性。用学术讲政治,可以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讲出政治背后之所以然,阐明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情理、哲理。

政治和学术都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大家认为,用学术讲政治,是对政治与学术关系的总结。学术离不开政治,学术观点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出于维护一定的现实利益需要并自觉服务于现实,所以学术天然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政治离不开学术,政治道路的选择、政治实践的开展总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一定的学术方式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值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也空前提高,这为“用学术讲政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平台。

二、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必然要求

与会者认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用学术讲政治,把政治共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来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是新时代处理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基本方针。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大家认为,要把政治意识放在理性的逻辑中来讲,只有对重大的政治问题有清醒的理论认识,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反之,缺乏清醒深刻的理论认识就会导致政治上的摇摆。理论上的清醒是深入学习、研究、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的明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大家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云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领,取得实效。

用学术讲政治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哲学话语体系密切相关。大家认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定的。理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实践,积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气派,为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学术研究

与会者认为,用学术讲政治,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讲政治和学术研究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学理阐释的基础上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方向,不断推出新的成果。

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做真学问。大家认为,用学术讲政治首先要明确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政治方面看,在实践中不能用政治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学术问题;从学术方面看,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民为中心,在新阶段新目标下形成新的统一体,为人民做出真学问。

做好“两个结合”,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大家认为,理论工作者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己任,自爱自立自信自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从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推动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向古圣先贤学习做真学问的追求、敢于直言的品格和对学术良心的坚守,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成果服务新时代实践。

把握受众特点,提升话语体系建设与传播能力。大家认为,理论工作者不仅要自身真学真信真懂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政治话语学理化阐释,还要坚持研究与传播并重,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力,根据对象进行话语转换,创新传播方式,实现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网络话语、大众话语的转换融通,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秉持学术初心,发展和深化学术研究。大家认为,用学术讲政治对学者学术功底、学术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学术是讲政治的前提。用学术讲政治,既不能用政治代替学术,也不能使学术超越政治的方向,要遵循政治理性与学术逻辑,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性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术良心,避免形式化、表面化、标签化。

讲好“四个自信”,坚守思政课铸魂育人阵地。大家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在价值性和真理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理论工作者要向青年学生讲清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2210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