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新闻动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时间:2022-10-24来源:江苏省中特基地点击:231

为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023日,“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教师及青年学者共计4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开幕式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杭育新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与会学者积极贡献才智,并介绍了南航7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他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他认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

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航基地执行主任王岩主持。他表示,深刻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蕴含的制度和程序,准确回答这样的民主境界何以可能,以何可能,意旨何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学理依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的理论意蕴,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侯惠勤做大会主旨报告,着重从“人民”“全过程”“民主”三个角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哲学根据进行了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的解读。他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民主观区别于西方唯心主义民主观及其制度设计的深层根据。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人民主体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是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和根据的,其科学性体现在民主的过程性、民主的全面性和民主的历史性三个维度上。他强调,理论工作者从事唯物史观研究,必须抓住“人民主体怎么形成统一意志、怎么决定历史方向以及怎么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要害,推进理论和学术创新。

主旨报告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原副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何怀远少将主持。他认为,侯惠勤教授的报告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巨大价值和实践功用,为“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哪里走”标识了研究方向,那就是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大会共五场主题发言,分别由王岩教授、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顾金春、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教授邓伯军主持。与会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意蕴是会议的研讨重点。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从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三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王岩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切实领悟民主的话语真谛和存在场域,清晰把握民主的中国内涵。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明华从价值内涵、本质属性、实践内涵和实现形式四个维度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关注了从“全过程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人民”与国际通用的“人民”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通过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理论与乱象的批判,有力驳斥了当代自由主义思潮提出的三个关于中国发展的独断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从理论基础、内涵与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意涵。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汝伟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及实现逻辑。

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点与中国实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从实践的维度,以三个基层社会治理案例的分享,佐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丰富性,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党和国家决策体系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法治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亓光从理念、制度、治理的递进式的框架中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何以实现,重申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真实主体这一理念。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基础的构建和运行。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赵欢春、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梅景辉分别从唯物史观的不同视角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

五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意蕴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从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境遇和现实境遇的阐释中,论证了要解决当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依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围绕“人民至上”这一价值意蕴,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超越性,并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问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十大关系》中解读和挖掘了其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从历史逻辑、实践层面和价值层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特性。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从历史演进、独特内涵和根本要求三个层面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蕴。

多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理论视野》杂志主编、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秦刚从目标、动力、进程和保障四个维度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并强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最大的优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解读中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话语优势、传播优势、框架优势和引领优势,并对如何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进行了系统建构。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从纵向的角度回顾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论述了以中国为中心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付坚强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分析中,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

 “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政治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权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解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相统一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标志。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袁久红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邓伯军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部分学者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研究。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着眼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特征研究,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中国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畏则聚焦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展开对话。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航基地副主任、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玲在会议总结中认为,本次会议规格高、立意深,与会学者关照中国问题,注重“两个结合”,用清醒的学术头脑、严肃的学术立场、科学的学术态度和宽广的学术胸怀解释了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独到而富有新意和深意的观点,表现出了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呈现出用学术讲政治的鲜明特点,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启迪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