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应然价值诉求,即倡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理念,崇尚理性至上的价值标准,恪守零和博弈的价值取向,逐渐偏离了现代化价值观的应然指向,造成现代化价值观的现实悖论。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要义,在价值维度形成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等基本内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具有人民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主要特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对于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绘就人类现代化新世界图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引导作用是通过解释事物和行为的价值,为人的行动指出应该追求的方向。”同样,价值观对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根本追求、应然指向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换言之,价值观决定着现代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人。同时,价值观作为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对于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居于文化的最深层。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主要是文化深层价值观念的作用。”因此,解码人类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实质与优劣,离不开对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一、现代化价值观的应然指向与现实悖论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应然价值诉求,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理念,崇尚理性至上的价值标准,恪守零和博弈的价值取向,逐渐偏离了现代化价值观的应然指向,造成了现代化价值观的现实悖论。
(一)现代化价值观的应然指向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就曾指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则构成现代社会与中世纪的时代分水岭。文艺复兴是一种人本主义,主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以人为价值核心的政治文化,构建一种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文艺复兴运动以“理性”和“科学”为主导,从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闯入天国的禁地,在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自然与上帝、尘世与天国之间展开了空前的论战。因而,文艺复兴举的是人本主义的大旗,弘扬以人为本,这也为人类现代化价值观的应然指向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如美国学者梯利所说,“中世纪思想家的兴趣大都集中在超自然的东西上面,神学在一切科学中居首位”,到了文艺复兴新时期,人们“则把注意力从天上移到人间,自然科学逐渐位于前列”,同时,教会在人们心中被削弱,个人开始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哲学上理性代替了宗教权威。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霍布斯的以哲学来否定神学、以理性来代替信仰、以人权来反对神权,就是对理性的弘扬、对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推崇。
启蒙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性与前现代性传统彻底决裂的新阶段。“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以弘扬理性至上,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摆脱恐惧、蒙昧,培育与弘扬自由、平等和民主精神,实现自身解放。为此,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弘扬理性至上等价值观念,来对抗宗教迷信和权威,推动实现以人为本。总之,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人的解救不能依靠上帝、依靠外来力量,而要依靠自己”,靠人类自己的理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建起人与世界的新关联。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出蒙昧、野蛮的状态,实现自身解放和谋求自身幸福。
因此,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其所推动的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诉求都是倡导以人为本。通过弘扬“理性”和“科学”来实现与传统的断裂,实现世界性的“祛魅”,进而否定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实现人的解放。这也奠定了人类现代化价值观的最初应然指向。正如美国学者吉莱斯皮所说,“现代性是一个世俗的王国,在其中,人取代神成为万物的中心,并试图运用一种新的科学和与之相伴的技术来掌控和拥有自然。”
面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弘扬的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倡导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价值观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应然价值指向。面对宗教对人的压迫、资本家对人的奴役、资本对人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这一前提出发,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制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生产力制约着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其中,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也就是说,谁能占有生产资料,谁就是这里的人,体现为人的本质。因此,为了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现代化发展要推翻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现代化价值观的现实悖论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式现代化一度成为人类现代化的主要表征和选择。然而,西方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始终坚持资本至上、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就导致现代化的主体———人,被资本所占有、剥削和奴役,现代化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应然价值指向逐渐被以资本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的价值追求所代替。正如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这个财产的外在化了的空洞抽象物,就成了世界的统治者。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也正如法国学者福柯所说,资本主义商业的自由“不是使人拥有自己,而是不断地使人疏离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世界。它使人迷恋于他人和金钱的纯粹外表”。西方式现代化这种资本至上、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价值理念上坚持资本至上。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只注重资本能否实现增殖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关心人民大众的贫困、疾苦。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营利变成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或社会关系属性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价值增殖的属性;就是剥削劳动、导致贫富分化的属性。因此,以此生产关系为基础塑造的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聚焦的价值主体始终是资本,而不是人,从而导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本应是价值本题,而资本与物本应是价值副题,但在资本主义文明中,资本成了主题,人则成了副题”这一现实悖论。
第二,在价值评价上崇尚工具理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理性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工具理性逐渐成为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所崇尚的价值评价标准。英国学者汤普逊就指出,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界———外在自然界以及人类主观的内心世界———的掌握增加了,而且他们越来越把自然界从属于行使技术控制。神话的、泛灵的信仰被不断抛弃而赞同一种科学的、工具的理性,它以技术控制的观点把世界客观化。”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这与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获取更多利润、关心成本收益计算的资本逻辑不谋而合。因此,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自然将工具理性视为自身的价值评价标准,不断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和人民性,导致“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之间存在着裂缝与缺口”,现代人也变成工具理性化的人。正如美国学者马尔库塞指出:“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道,被熔接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技术的解放力量——事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人的工具化。”
第三,在价值取向上恪守零和博弈。资本主义塑造的生存法则与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为“失败者被无情地淘汰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来的达尔文的个体生存斗争”。因此,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始终恪守零和博弈的价值取向,认为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是竞争、利己、对抗、排他的。此外,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从海上掠夺、武装侵略、强占资源开始,始终坚持以利益为导向、以自我为优先,强调“强者为尊,弱者为卑”,在此过程中逐渐将“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恃强凌弱”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生存法则与价值导向,内化为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然而,这种价值观不仅给本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给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当前,西方式现代化虽然倡导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博爱等普世价值,但由于其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抽象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无法掩盖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造成社会对立和分裂的事实、无法掩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守零和博弈理念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行径,导致全球现代性问题不断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因素更加突出。
总之,以坚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理念、崇尚理性至上的价值标准、恪守零和博弈的价值取向为基本内涵的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根本无法引领世界各国携手建设一个美好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造成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开启的现代化价值观的现实悖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价值观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价值观的转化发展、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蕴含的优秀价值观的汲取,主要体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维度。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价值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以此为核心要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在价值维度形成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等基本内涵。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在价值观中,‘为什么人’是确立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标准:为什么人,就要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即为什么人,就要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的以资本为中心,坚持资本至上,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来衡量一切、评价一切,使现代人生活在一种非人性化和物化的生存模式,“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发展目标、内容构建、发展过程等各方面、各维度等都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将人民视为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始终依靠人民,将人民视为其价值与价值观的创造主体。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导向,把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客观的价值标准。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现代化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再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在核心要义上,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维度,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坚持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这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由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所有制形式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因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和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具有推进共同富裕的属性特征和原动力,构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所有制基础的应然指向。”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公有性、共享性、共富性。恩格斯就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价值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总是根源于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利益和需要的反映。而经济关系最核心的是所有制关系。所有制不同决定了现代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还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价值目标中的“富强”,都是对共同富裕的坚守、践行与追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所坚持的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从根源上讲是对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由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的。产品分配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也对上层建筑特别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主张做大、做强、做优“蛋糕”,还强调要分好“蛋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将社会财富是否能做到公平分配视为共建共享的检验标准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关键。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分配的公正在于成比例,不公正则在于违反比例。”在他看来,“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汤普逊也指出,生产财富的唯一合理目的是“增加幸福,分配上的平等最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坚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这种分配制度、分配关系深刻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维度。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将大自然视为推动资本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市场。这是因为资本要不断实现自我增殖和扩张,必然使得一切生产方式都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资本扩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这种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无疑是将自然视为满足人类无限度欲望的工具,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与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如此一来,根本谈不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自身的本质要求,以求达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价值目标——“美丽”。首先,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将“尊重自然、顺利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首要价值观念,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深刻认识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其次,在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价值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既主张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又确立了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追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最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主张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坚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管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其实都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原则,这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打破了西方人与自然二分、对立的发展理念,以劫掠自然资源和霸占自然财富为目的的发展模式。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所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从价值论上说,就是认为自然和人都各有其价值,二者应该形成和谐统一、共生共存的价值关系。只有人与自然达至这种关系和境界,才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四)坚持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始终将和平发展、和合共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面对当今世界多元价值观的对立、冲突与碰撞,现代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也是表征为不同道路选择、价值主张。例如“文明冲突论”就认为“引发文明间全球战争的一个更为危险的因素,就是各文明之间及其核心国家之间均势的变化”,全球危机的根源在于世界文明的冲突。因此,在这种价值观塑造下的西方式现代化始终恪守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价值导向,大搞文明冲突和对立,推行霸权主义,以本国价值观念统摄、驾驭他国,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总之,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所恪守的零和博弈理念、霸权主义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唯我独美”的本位中心主义。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崇高价值理想与追求就是构建一个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全人类和平幸福的美美与共的美好社会,其价值取向就是崇尚和合,坚持以和为贵、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和合”作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念就是通过“和合”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实现天下大同、和合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和平发展、和合共生价值理念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立足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认为“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始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推动全球遵循和平、和睦、和谐、和合的价值共识,坚持共存、共生、共赢、共治、共享的价值取向,携手共建美好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主要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具有突出的内在特性,人民性是其逻辑前提、连续性是其鲜明品格、包容性是其内在品质、和平性是其显著优势。
(一)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逻辑前提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与西方式现代化价值观坚持的资本至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指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首要特性就是人民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价值观批判资本逻辑、凸显人的主体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继承于中华优秀传统中“重民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生民立命”的民本观,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其次,从核心要义来看,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都深刻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人民性。再次,从基本内涵来看,无论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还是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都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后,从应然指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应然价值指向。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坚持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坚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理念,使得鲜活的、现实的人屈服于异化的劳动,沦为物化资本的附庸,人与物的关系被彻底颠倒了,是物支配着人,支配着整个社会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则重视重塑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人的主体性价值,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应然之境,追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首要价值观念、立场、取向等都是始终围绕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而展开的。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逻辑前提,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核心要义的塑造、基本内涵的形成。
(二)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鲜明品格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传统虽不能自动地充当现代化的动力,但传统因素的利用,却能对现代化起某种导向作用。”连续不是传统的停滞、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对现代的引领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其形成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的精髓而生生不息、充满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塑造了其独特价值观。其中,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体现的是“民为邦本”“爱利万民”“敬德保民”“仁者爱人”的仁政民本思想;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体现的是“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经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体现的是“万物并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发展理念;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兼相爱,交相利”“亲仁善邻”的相处之道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天下情怀。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厚营养,使得自身“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蕴含出独特的价值观,展现出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三)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内在品质
“一个价值观如果不僵化,就应不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只有不断吸收,才会不断进步。”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价值主张,还是其内在理念,都彰显出其“包容”“开放”“融合”“和善”等内在特性。就其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本身就是不同价值观“结合”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以其开放包容的特性,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价值观“结合”的结果,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不同价值观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的结果。就其价值主张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价值观念,面对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坚持以一种自信、豁达、包容、和善、兼收并蓄的态度和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强调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追求实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共荣共生。这种“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价值观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高度尊重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价值取向。就其内在理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坚持宽容贵和、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气度和胸怀。无论是发展思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根本追求上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生态理念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还是对外交往上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其内在理念都蕴含着一种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与国交往之间的差异性,不是选择以一种对抗、排他的相处之道来应对,而是以一种包容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与人之间宽容贵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国与国之间和而不同,打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对立、零和博弈的思维框架、观念模式。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是倡导开放包容、相互借鉴的价值体系。
(四)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显著优势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征服性、对抗性、排他性、反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将和平性内化为自身的本质特性,主张和平、和睦、和谐。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其价值取向是一种“美人之美”。“‘美人之美’并不要求‘从人之美’,而是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并存不悖”,坚持“和谐高于冲突”,始终注重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追求不同文明间的和谐,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就价值理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始终坚持“和合”思维,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塑全球价值观念,以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与挑战,携手共建美好世界新图景,彰显出其价值观的“理念之和”。就发展道路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立足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始终强调“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合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反对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彰显出其价值观的“道路之和”。就文明交流互鉴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主张不同文明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彰显出其价值观的“文明之和”。就全球治理理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追求公平正义,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全球生态治理,不断推动着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彰显出其价值观的“治理之和”。总之,无论是“理念之和”“道路之和”“文明之和”还是“治理之和”,都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和平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种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四、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事物发展,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完善、人类社会与世界更加美好。因此,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全球问题、引领现代化应然走向和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对于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绘就人类现代化新世界图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价值观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支撑。当前,“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困境并不是科学技术的困境,而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困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现时代的存在样态,是中华文明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具体呈现”。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更是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所在。这是因为价值观对现代文明的塑造具有关键导向作用,决定着现代文明的内在品性、依靠力量、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等,引领着现代文明的建设达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应然文明境界。
首先,在内在品性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人民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塑造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利己性、征服性、排他性、反和平性。其次,在依靠力量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要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视为检验自身建设的价值评价标准,同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价值智慧和价值主体力量推动自身发展。再次,在发展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指引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念对待人类其他文明,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最后,在价值追求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塑造着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要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文明发展的应然之境。西方式现代化创造的资本主义人类文明始终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坚持资本至上,其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因而沦为“虚假的文明”。现代文明的应然之境必然以“现实的人”为价值基点,既要顺应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要促进为人类求解放、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因此,人类文明的应然之境必然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与此相适应,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的人间正道必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解放谋发展谋美好生活。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深刻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使业已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加成熟和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二)深化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文明是最大的范畴;而在文明这个大范畴中,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核心要素;而在文化这个大范畴中,价值是其中重要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各种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交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以其包容性、和平性准确把握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深刻表明资本逻辑“你输我赢”“零和博弈”“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不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也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启示我们,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其一,要坚持以文明的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引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我们要秉承开放包容的文明交往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非搞文化霸权和普世价值等价值观输出,坚持和睦相处、合作共赢而非搞“党同伐异”“封闭对抗”的小圈子,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其二,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达至文明共进的和谐状态、走向文明共荣的应然之境。其三,要坚守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打破价值冲突与文明的冲突,实现不同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总之,“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坚持和平发展、和合共生、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推出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深化人类文明交流发展规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和谐相处、和合共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选择,成为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的价值指引。
(三)绘就人类现代化新世界图景
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破解人类文明困境,化解全球四大赤字,引领人类现代化走向,成为事关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前途命运的“试金石”。当前,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如普世价值,尽管把自由、民主、人权、博爱标榜为全人类的普遍利益,但由于其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抽象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物质生产的观念呈现,造成全球治理失灵、人类文明交往受阻、不同国家间信任缺失等诸多全球性问题,使世界陷入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中。
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倡导的普世价值等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为核心价值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选择、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共同价值主张,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新的人类现代化之路,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一方面,在国内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绘就了人类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价值追求和应然价值指向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引领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构建,绘就了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进而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容纳彼此差异、尊重各方诉求、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新图景。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尺度和理想向度的高度统一”。因此,人类现代化的应然价值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从价值维度上来看,西方式现代化推行的普世价值是以维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核心,以扩张其对世界的影响力为目的,难以引领人类现代化实现全人类解放、建设美好世界。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本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和应然价值指向,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既植根世界历史发展的“实然”,又追寻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应然”,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成为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主张、成为真正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为人类进步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构建了资本—国家—人民的三元主体相协调的驱动模式,建立了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和谐模式,开启了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之路,开创了‘发展-独立’型的现代化之路”,重塑了人类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应然指向,刻画了人类现代化的新世界图景,为人类社会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夯实了价值基础。
(作者:王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熊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思想战线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