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立足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实践素材和网络资源的统一中展现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
“跟现实结合”与“真温度”
“思政课”之“大”,源自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与时俱进的党的创新理论,来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发展大势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善用之”之“善”,最本质的特点在于“跟现实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时效与实效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聚焦“两个大局”和“两个百年”的时代背景,要构建理论有深度、践行有力度、思考有广度的思政课,务必要巧妙地做到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实践素材的生动性与网络资源的多样性的统一。以“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教育场域,发挥课堂教学拼实力、实践教学增动力、网络教学添活力的“三个课堂”相结合的善用之道。引导学生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为此,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浙江宁海“县域思政大课”的探索与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然而,在学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网络教学越界而导致“泛网络化”和实践教学落实不力而导致“无的放矢”的现象,使思政课教学失去了“真温度”。一方面,个别教师对网媒工具的过度依赖造成以流量代替灌输、以白板代替黑板、以鼠标代替肢体、以弹幕代替对话,匿名化的交流、虚拟化的身份、符号化的手法稀释了“道理”的温度,消解了真理的力量。网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不可使用,关键是要避免粗制滥造和过分倚重,要做到精品打造、适可而止;另一方面,个别教师打着实践教学的旗号“无的放矢”,对学生实践轻指导、弱参与、虚管理,使实践教学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甚至占用课堂教学课时,在学生没有完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开展实践教学,从而背离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的原则。
“三个课堂”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三个课堂”应各显神通以体现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为思政课教学强内力、挖潜力,构建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实践教学是重要平台,为思政课教学增动力、聚合力,创设知行环境和凝聚力量;网络教学是重要手段,为思政课教学添活力、提效力,创造辅助平台和更新技术手段。“三个课堂”各有千秋,相辅相成,构成思政课教学的场景。
首先,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课堂是教人“求知”的场所,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主阵地,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根基所在。置身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全球化的视界,校园“桃花源”和“象牙塔”的围墙已被打破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意识形态的角逐场。因此,必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讲原理、讲规律、讲思想,核心是讲道理。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确立学生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学深、悟透、读懂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
其次,网络课堂的多样性体现在网络教学解难点、析重点的功用中。网络课堂是充盈思政课教学的新场景,其最大优势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通过聚焦一个知识点和教学点进行微而深、小而精、细而全的讲解,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依托学习强国、网易公开课、MOOC等网络平台优势直面当代世界、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使思政课不受时空限制而达到世界观教育的目的。
其三,实践素材的生动性体现在实践教学的“体悟”和“践行”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那里,有人民的英雄,有英雄的人民,有‘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的阔步向前。”思政课教学要与现实相结合,一方面要做到“引进来”,即要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为素材,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志气、底气和骨气。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即要去实践中检验真理,将学生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用,以实践教学反哺理论知识的空缺,使理想信念进一步升华。
鉴于此,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浙江宁海“县域思政大课”所探索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实践—成果展示”五位一体的校地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它揭示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巧妙地做到“三个课堂”的完美结合。可见,“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就在于将社会大课堂的鲜活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构建“课堂引领、理论深化、实践感悟、网络渗透”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协调好“三个课堂”的关系,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王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
(来源:文汇报 2024年9月10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