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成果  论文专著

杨鑫、王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旨归

时间:2024-12-15来源: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点击:277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主动探索、自觉构建的文明产物,体现出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立足当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革中的多维诉求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出场提供了现实动因,要求中华民族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文化自信及推动两个结合中做出实践应答。着眼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在焕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和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图景。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文明的创造更新和转型跃迁,是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上的文明理想和追求。2023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厘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理路,阐明其之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从中汲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

一、从何而来: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

文明是人类智力性劳作的结晶,它的生成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来源。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现代化相伴相生,是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进行演进、转型而成的文明。具体而言,作为当代中国关于文明的自我迭代和升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出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不断在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实现自身文明体系的构筑完善。

()合规律性:从顺应中华文明的演进规律中来

合规律性是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凸显的崭新文明,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生命延续和内涵拓展,反映着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收,合乎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规律。

其一,符合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规律。韦伯、吉登斯等现代社会研究者指出:“断裂性非延续性是现代性的首要特征。在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中,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范畴,其间有着一道无可弥合的裂痕。异质于断裂、虚无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主张传统(前现代)与现代在时空层面上的接续发展,也注重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层面上的守正创新。正如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所说,传统绝非一种是对象化的异己的东西。传统文明是现代文明形成发展的精神根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华传统文明的沃土中得以枝繁叶茂。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从民惟邦本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革故鼎新的担当精神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实现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的现代转型,遵循了传统延续与现代创新的辩证统一规律。

其二,符合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就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作为一种发轫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具有人类现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终结了自然本位的强势笼罩,彰显现代文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体性特征,又积极推进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彰显现代文明永不停止迭代更新的创造性特征,还不断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展现了现代文明的世界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诠释,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当代延承,也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文明实践的理论升华。这一文明内蕴了中华民族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民族生存的灵感智慧和民族语言的表达形式,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和生机活力,是现代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呈现。

()合价值性:从继承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中来

合价值性是指人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处理人与物的价值关系,因而符合现实的、整体的价值要求。所谓精神特质,即是某一精神文化在思维意识、精神风貌层面与其他精神样态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和属性。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血脉和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大程度地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合乎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和价值理念。

首先,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的精神特质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观念,即是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熔铸的文明精华。它主张突破血缘关系和生物物种的限制,将仁民”“爱物由亲人扩散到国人和自然万物。而民惟邦本即是仁爱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彰显了中华文明由人及物、博爱天下的哲学观和宇宙观。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讲仁爱、重民本的文明滋养,始终饱含人民情怀,接受人民监督,用包括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在内的丰富人民观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底色,反映了这一现代文明的根本价值立场。

其次,中华文明守诚信、崇正义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德规范。守诚信、崇正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永续发展的道德基石和精神前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舍生而取义者也等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传世至今的文明财富。它既在个人层面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在集体层面为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提供了原则遵循。如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了这一精神特质,将平等”“公正”“诚信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讲信修睦、国家繁荣富强的价值基准。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崇正义的价值理性,超越了西方现代文明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全球治理规则,积极维护全球范围内的公平正义,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这一现代文明的道义力量。

最后,中华文明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民族宏大视角与宽阔胸怀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实现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民族,他们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治国道理,推崇夫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的交往准则,在人类文明历史上谱写了无数曲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赞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张以文明和平对话超越文明冲突隔阂,致力于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以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基因为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以及人类社会走向大同贡献力量,体现了这一现代文明的天下情怀。

()合目的性:从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来

合目的性指的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目的的契合程度。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实践中,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着力推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传承,不断向着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光耀文明复兴之路的发展目标靠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既是对中华文明本质特性的高度提炼,也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属性的深度揭示,共同指向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目标。一是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赓续中华文脉和民族基因中阔步前行。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中华文明正是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历史交替,才升华了文明智慧、厚植了文明优势,进而从源头上为开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定了基本的逻辑起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涵养革故鼎新的实践品格。中华文明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以一种坚韧的文明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创新与实践创造,让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永葆青春活力。三是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具有强烈的文明认同。中华文明中诸如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等文明祈愿,促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规定着海内外的中华儿女要以高度的文明认同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优势。四是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胸怀天下的包容格局。各民族共同繁荣、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是突出包容性的历史印证。作为人类文明的时代结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因深深扎根中华大地而饱含历史温度,又因合理借鉴他族文明而彰显时代广度,集中展现着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包容气质和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五是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具有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全球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华民族的记忆中留有太多因战争而引发人间悲剧的历史画面,而中华文明却不曾有过侵略他国的野蛮基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袭了和平性特征,主张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文明之间的平等互鉴,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带领中国人民在坚决反对文明霸权中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的公平正义,向世界展现谋和平、求发展的大国大党形象,进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何以可能:国内外局势深刻变革下的现实诉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分支,这一概念的出场基于中国社会加速发展、国际环境深刻变革下的时代诉求。汤因比曾指出:“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辩证发展过程,它既内生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外源于摆脱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富强统一之基、民族团结振兴之本、人民安居乐业之魂。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相邻共居、守望相助,以非凡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共同铸就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摆脱贫困、奔赴小康的百年夙愿,彻底地改变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群体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面貌。各族人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愈发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全球化浪潮与大变局背景的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人类社会进入了贝克所预言的全球风险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伴随着全球性人口大流动,国际社会出现了公民生活地点和生活方式频繁转换、海外移民成为常态以及国籍变动随意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裹挟下日益模糊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本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甚至让他们失去本民族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始终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它们凭借自身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炮制出大国崛起论”“文明冲突论来抹黑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复兴民族主义”“建立新型霸权等错误论断来曲解和污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根本意图就在于破坏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从思想层面瓦解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阻碍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实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的历史使命,催生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出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代以降,帝国主义西方列强假借文明共荣的名义,强行用洋枪大炮冲开了中国国门,打破了大清君臣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既遭遇国家蒙难、民族蒙辱的悲惨困境,也面临着文明蒙尘的空前劫难。为了度过这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灾难,近代中国被迫卷入到现代化的轰鸣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展现出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强烈意志,上下求索现代化国家发展之路,试图以各种思潮主义和方案路径实现民族复兴。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民族复兴在本质上乃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开始主张推进中华文明的涅槃重生,积极吸收外来的有益成果,进而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文明基础。遗憾的是,彼时中华智识精英的各种尝试均囿于自身固有局限而以失败告终。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所倡导的中体西用,还是文化复

古论视野下原教旨般的回归传统,抑或是激进反传统思潮所主张的全盘西化,都并非开启现代文明的正确密钥。直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才逐渐踏上了更为科学系统的全新征程。毛泽东指出:“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将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与中国的特点相结合,在赋予中华文明鲜明现代品格的过程中,奠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对待中华传统文明,以守正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全面推进复兴伟业提供了更加主动和强大的前进动力。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由传统走向现代是外力迫使,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

()破解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就怀有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批判的必然使命。资本主义现代性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困境的愈发凸显,倒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对现代性问题的开拓性探索。诚然,现代文明肇始于西方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过伟大的文明作用。但资本主义文明非正义性实质引发的种种后果表明,这一文明已然衍生出了自身无法突破的现代性困境。一是现代性的经济困境。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的无限增殖为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疯狂追求成为剥削式的怪兽,不断进行外部扩张。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复杂化发展,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资本主义文明既贪婪地要求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又因其无可调和的内部矛盾而成为桎梏生产力发展的罪魁祸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剧烈波动和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二是现代性的政治困境。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就曾揭示过资本主义政治追求的抽象性,认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这种解放下的个人被资本围困于虚假共同体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自由与平等。资本主义语境宣扬的自由和平等无非是其掩饰不平等事实和剥削本质的外衣,一旦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便会显现出其虚假本质。在资本驱动下,资本主义文明的政治实践逐渐演绎为资本家的金钱政治选举游戏,资产阶级最终取代人民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三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困境。启蒙理性曾在历史上将人从宗教信仰的禁锢中拯救出来,在肯定人的主体性中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快速发展。但其却在与资本逻辑的联袂下走向了自身反面,工具理性的极具膨胀导致资本主义文明最终滑入反理性的虚无主义深渊,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精神困境的集中体现。当前,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化浪潮的助推下,悄然将恶的果实强制性地输送给世界其他文明,进一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危机。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一种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辩证态度积极出场,既合理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取得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自身文明发展注入了外部动力,又对资本主义文明业已显现的弊端矫治纠偏,为国际社会有力破解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推动人类文明的互鉴共生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特定时代境遇而展开的历史性存在,是立足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勘察和时代确证。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威廉·麦克尼尔曾指出:“不同的文明构成了真正的和重要的人类群体,并且他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题。人类文明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共同绘就的宏伟画卷,不同文明在相异的生产方式和自然条件下孕育形成,以其鲜明的优势特色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面对不同文明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张骞的凿空之旅还是大批遣隋()使来华访问,无论是《马可波罗游记》的著成还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中华民族的文明实践已然说明,扎根于不同历史文化土壤下的不同文明可以实现交流互鉴、文明共生,它们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部分西方国家大肆宣扬西方中心论”“种族优劣论等谬论,以一种文明优越的傲慢心态将本民族、国家视为上帝的使者,以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将他族文明视为黑暗的远方,强行将不从属于同一阵营的他者推进了其精心构建的中心-外围的文明发展体系。部分西方国家的狭隘格局和霸权意图造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囚徒困境,违背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规律,长期阻碍着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与互鉴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世界上任何民族、文明都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不同民族应该在平等的维度上进行必要的文明对话。面对当前多元世界人类共同利益失衡、全球国际秩序失序和文化文明交往失范的实然之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致力于塑造世界文明交往的崭新思维,推动不同文明从冲突、对立向融合、开放的秩序转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应然之举。

三、以何可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实践应答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理昭示了解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过去能够成功、未来继续成功的重要秘诀,必须最终落脚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并持续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之中。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过程始终坚定文化使命、锚定复兴目标,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坚强政治保障,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前提,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大民族底气,以坚持两个结合为科学推进方法,成为这一现代文明之所以可能的关键所在。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保障

列宁认为,如果缺乏一个革命家组织的领导,无产阶级的实际斗争活动就会出现力量分散、组织混乱等问题,无法形成真正的阶级斗争。即是说,只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来集中领导广大无产阶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社会其他积极力量,实现既定的革命斗争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文明实践证明,坚强稳定的领导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条件。革命战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深刻驳斥资本主义文明的野蛮性,逐渐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文明标榜自身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卑劣虚伪的化身。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停止对西方文明的盲目肯定和效仿,重拾对中华文明的信仰与信心,在推动实现第三文明之崛起的文明发展目标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了最根本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式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以和平发展的文明交往理念营造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初步奠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明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系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更加主动、自信的姿态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独特优势,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强领导力量,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文明才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荣光。

()以坚持人民至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前提

价值立场问题是文明建设活动的根本性问题,它是决定文明性质、特点和目标的主要因素。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作用得以空前彰显,人民群众既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同时也是文明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的价值立场,在依靠力量、服务对象以及现实结果等方面彰显着深刻的人民性特征。首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西方现代文明那般是少数人的资本运作,而是党和人民共同在现代化实践中积淀生成的文明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坚强依靠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的主体根基和生机活力。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任务、发展目标都要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根本依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植根人民实践,汲取人民智慧,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反映人民诉求、回应人民期待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结果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异质于见物不见人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强调现实的人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必然的文明效应即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

()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底气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品格和精神气质,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明的建设活动就容易因失去主体能动性而陷入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最终掣肘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与文明进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提供了坚强的民族底气。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唤醒中华文明的优质基因。从根本上讲,新时代巩固文化的主体性就必须在推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明发展的高度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淬炼于中华民族历史的璀璨明珠,古老的中华文明深深涂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优势和民族品格等民族色彩,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根脉和自信根基。二是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在生物学视野下,新陈代谢是生命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活动,这一活动的停止意味生命也随之终结。映射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上,长期的封闭与停滞也必然会导致文明因丧失生机活力而日渐衰落。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包罗万象的民族秉性。当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中华文明的世界视野和开放心态,深入推进世界不同文明的求同存异和互学互鉴,坚持在吸纳融合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和创新性进步。

()以推动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方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智慧与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相交融而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相互增益、同向发展,进而创造出既闪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彰显中华民族品格和中华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使第一个结合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这一伟大理论如果不能紧密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反而会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第一个结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历程,既将马克思主义扎根在每个时代的具体实际,又与不同时期的现代文明实践充分结合,使中华民族在科学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掌握了文明发展的历史主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第二个结合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前提。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形成了极富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永世流传的文明瑰宝。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螺旋上升,作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桥梁,它既能不断向文明建设输送丰厚的文明滋养,也能持续赋予现代化事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华文明的世代赓续开辟新的发展之路。

四、意旨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图景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奋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成就。这一文明既立足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实际,成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又关涉世界文明发展的现实问题,成为当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更凸显科学社会主义的文明逻辑,成为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最终在转型、超越与重塑中实现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的高度统一。

()转型: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

从时空发展维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之上的文化更新与文明创造。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明本身具有继承性,会以不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个时代中的现实的人。质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明而独立发展,文明的历史惯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言行准则之中。在这种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历史文化简单的、机械的延续,而是在推动文明转型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一,推动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过渡。现代化总体上是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世界性历史大变革。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率先开启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体系构建,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中华民族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文明体系,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二,推动传统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变革。制度是社会发展方向的现实规定性,由制度建立起来的逻辑结构体系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骨架。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是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基础之上的新社会制度创建,具体表现为从传统封建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重建过程,是相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整体跃升。

()超越: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文明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文明都是生产工具变革和生产关系更替的结果,文明形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充分肯定这一文明的革命性作用,认为其在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们也深刻批驳了这一文明的伪善性和剥削性,揭露了隐匿于资本繁荣表象下的文明危机与异化实质,指出它必将因其内在自我局限性而被更高形式的新文明所替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既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在超越这一文明的内在悖谬中变革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文明格局。一是在社会正义层面以协调发展超越片面追求。不同于逐渐显露出斯宾格勒口中西方的没落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关注社会正义,致力于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倡导五大文明的协调推进,是对资本主义单向度社会的扬弃超越。二是在人际正义层面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区别于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上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文明追求,在实践中为之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昭示着社会主义文明观下全体人民通过创新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三是在交往正义层面以和平发展超越扩张掠夺。相比于以奴隶贸易和殖民入侵为肇端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和合智慧,既主张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正义,也倡导构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国际正义,进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开启人类文明发展正义的崭新模式。

()重塑: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

苏联社会主义文明是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代表,在建立和稳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却因未能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本质而陷入日趋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而导致本文明的衰落。然而,大国的崩溃绝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文明仍然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始终代表着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从人类文明形态的维度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属于社会主义文明,蕴含着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规定和价值追求,能够在开创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积极贡献。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类文明内涵本质、发展变迁及建设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思想智慧,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转向。具体来说,这一现代文明以中华传统文明为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文明根基,在根本目的上内蕴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借鉴和超越,在本质属性上体现着社会主义文明的独有特征,最终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铸就社会主义文明的新辉煌,在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推动人类现代文明的创新性开启。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汲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主动破除传统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主张对一切不符合事宜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改革,引领中国迅速完成从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的转变,创造出了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又彰显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事业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基本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致力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优势,为世界人民探索出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开拓全新道路。放眼广阔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将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厚文明滋养,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创新姿态坚定各国人民共绘人类文明发展蓝图的信心与决心。

(作者:杨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 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王岩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当代社会思潮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8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