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着力建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科学成果与正确经验,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发展的文化渊源、理论基础、领导核心以及实践探索,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部分,也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基础上,通过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而实现的。推进“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重塑,既弥补其在现代社会适应性上的不足,又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表现力。通过“第二个结合”的持续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透彻剖析与前瞻规划,精准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根基。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活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既从中汲取了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思想智慧,又从中获得了应对全球性挑战、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资源借鉴。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理论根基。“结合”的前提是内容、价值观以及观念形态的相互契合。通过“第二个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新起点上党的文化使命,着力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结合”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推入更为内在、更为深层的文化层面,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全面成熟与系统构建,展现了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与强大的实践指导力。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铸就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核心精神基石。回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自主权丧失、文化生命力萎靡、文化创新力匮乏等文化主体性动摇的历史困境。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第二个结合”为破局之策,厘清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党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愈发自觉、自主、自立地将文化理论创新建立于自身的文化底气和文明根基之上。通过“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应中国共产党自觉总结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自觉担负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任务而生,打上了中国共产党深厚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鲜明烙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的体认,又彰显了其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成为中华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的根本体现。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结合”的产物,“第二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理论创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认识,超越了“拼盘式”融合的浅层解读,强调了“结合”是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将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历程,从一种历史叙事提升为构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宏大生成叙事。从历史维度看,自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初步探索,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确立发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着眼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了守正与创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生动诠释了“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伟力。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过往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路径的前瞻布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实践指南。
(作者:王岩,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2024年12月1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