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成果  论文专著

王岩: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4-02-23来源: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点击:277

高质量发展是十八大以来党立足发展实际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主题和发展思路作出的精准定位和战略安排。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的重要论断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表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党的二十大全面规划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系统阐述以四个必须”“五个方面把握和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质量发展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课题,充分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种时代语境下,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任务,从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遵循。一般而言,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由落后向先进、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发展趋势。即便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社会内部经济建设也是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简单分工走向复杂分工演化、从粗糙走向精细化发展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正确认识、把握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积极主动作为,才逐渐把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建成具有独立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经济大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在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中,党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更高级形态发展。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改革发展面对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在这一时代方位下,党自觉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条件、环境和要求等变化,及时将经济建设的重点从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高,在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促进的合理增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率的有机统一,以高质量发展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由此可见,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我们党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积极主动作为,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转向和必然结果。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作为消费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实际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定位、发展战略的调整亦是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的。到目前为止,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积淀,人民群众的需要也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成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更多元化、个性化、高层次和高质量的要求,对发展的需要和矛盾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需求端的变化牵引经济变革由外延式的增长扩张转变成内涵式的增长发展。相应地,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重点也应由解决有没有”“多不多”“大不大的数量问题转向着力提升好不好”“优不优”“精不精的质量问题,以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

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为导向,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诉求最集中、关心最热烈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谋篇布局、精准发力,狠抓落实惠民生、暖民心工程,用真招、实招及时有效解决好人民群众急愁难盼问题,着力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不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圭臬,不被短期经济指标波动影响,在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的同时,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纳入检验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坚持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增强发展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丰富发展内容,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舒适的生态环境等,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之变的最优方案。

高质量发展是有效化解经济转型升级压力的最优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庞大廉价的劳动力,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大规模、高强度和集中投入的大兵团作战的发展方式。从经济增长数据看,从1979年至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2%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126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从本质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近十年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观,但一定程度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耗能、低附加值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大,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比较优势逐渐降低,传统产业的增长动能被严重削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供给侧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我国转变发展方式。

面对严峻现实,我国推动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为切入点实现经济增长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端着手主要进行三种变革:一是质量变革,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积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以先进标准助力企业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新发展优势,增强产业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深入落实质量强国战略:二是效率变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中促进各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聚集,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剔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实现以最少生产要素投入尽可能获得较大收益:三是动力变革,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同时,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化部署,推动经济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资源规模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彼此交融、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新质生产力提振高质量发展,这是有效化解经济转型升级压力的应然之境。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要求。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才能够充分利用世界的发展资源,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赢中极大地加快经济发展过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其中,2009年我国出口额达到12016.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而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可以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发展趋势和环境发生深刻调整。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格局日趋均衡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极化势不可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基础更加牢靠: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持续扩大。大变局下,新机遇与新威胁的并存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部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催生了高质量发展。

要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促进传统产业稳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同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勤劳致富、实业致富,夯实经济建设的基础:持之以恒地强化基础研究,全力攻关前沿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冲破国外敌对国家的经济制裁、技术封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相对完备独立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安全运转、循环畅通,切实增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能力,同时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强开放、公平、规范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有力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畅通等。可见,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出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展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进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需求、条件和环境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和路径等方面回答了新时代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明确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阶段性中心任务。在此种意义上讲,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指引高质量发展。

根据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致力于做到:一是转换驱动机制,在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同时,把创新置于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全面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力:二是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贯彻落实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立足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做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促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三是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将生态保护放到优先地位,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生态观,探寻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经济与生态良性促进关系:四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的建设,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伙伴关系:五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既要把经济的蛋糕做大做优做强,更要把经济的蛋糕切好分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正当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定能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

(作者:王岩,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2期)

分享: